本书荣获“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是一部极富创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审美文化研究著作。本书以史为序,分别梳理了建筑、文学、影视、美术、广告、戏剧、服饰、音乐和网络等审美文化具体门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发展历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剖析深刻,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书在分析当今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审美文化的价值轨迹,并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了审美文化“同中有异”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及“异中有同”的美学规律。本书视野宽阔、结构平衡,注重将现象的分析与理论的探索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有创见的学术命题,尤其是有关“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的相关论述深化了人们对审美文化之性质、功能的认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陈炎,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教授,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曾于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逾百篇,出版《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四卷本的《中国审美文化史》;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泰山学者”等荣誉称号。
绪论审美文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第二节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第三节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第一章背景
第一节商品经济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私人领域对审美文化的吁求
第三节科技手段对审美文化的渗透
第二章服饰
第一节统一而单调的三十年
第二节多样化复苏的80年代
第三节琳琅满目的90年代
第三章建筑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生建筑
第二节跃进与停滞时代的建筑
第三节走向多元化的新时期建筑
第四章文学
第一节急管繁弦的颂歌与浓墨重彩的史诗
第二节禁忌美学与反抗诗学
第三节启蒙合唱与自由变奏
第四节模糊审美与写物主义
第五章美术
第一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十七年”
第二节“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文革”岁月
第三节“星光闪烁”的新时期
第四节“我选择,我喜欢”的市场经济时代
第六章音乐
第一节坎坷篇
第二节探索篇
第三节复活篇——90年代后的中国音乐
第七章舞蹈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舞蹈艺术的大发展
第二节“文革”时期舞蹈的畸形流变
第三节新时期舞蹈的嬗变与复苏
第八章戏剧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剧
第二节独揽天下的“样板戏”
第三节徘徊与探索的80年代戏剧
第四节复归与振兴的90年代戏剧
第九章电影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
第二节“文革”期间的电影
第三节“新时期”电影
第十章电视
第一节五彩缤纷的电视剧
第二节为时代写真的纪录片
第三节光怪陆离的娱乐节目
第十一章网络
第一节神奇的万花筒与多彩的新世界
第二节偶像的黄昏与青春的时代
第三节信息的失范与文化的殖民
第四节精神的迷失与自由的惶惑
第十二章广告
第一节为广告文化“正名”
第二节作为“化石”的当代广告
第三节“铸造”文化时代景观
第十三章理论
第一节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
第二节审美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
第十四章前景
第一节审美文化与市民社会
第二节审美文化与民族传统
第三节审美文化与现代特征
后记
中国审美文化在当代的五十多年间,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从单调灰暗的绿军装、蓝制服,到丰富靓丽的连衣裙、喇叭裤、文化衫、超短裙、唐装、高跟鞋;从全国舞台上仅有的八个样板戏,到充满荧屏的成千上万部言情、枪战、恐怖、科幻、古装等影片;从主题单一、情绪激昂的“忠字舞”和“大跃进”民歌,到内容多样、风格前卫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实验戏剧、人体艺术;从专于歌颂鼓动的“红太阳颂歌”,到善于表露个人志趣和感伤情怀的通俗歌曲、校园民谣、摇滚音乐;从集体组织、统一观看的电影专场,到个人独享、起坐自由的家庭肥皂剧……如此大起大落而又纷繁多变的现实暗示出当代审美文化的两个总体走向:横向来看,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由高度整合、高度统一,逐渐演变为相对独立、相对分散的关系,审美文化也因此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纵向来看,审美文化自身的各要素经过重新组合、再次汇聚,由前期的单一、静止和同质转变为后期的复杂、多变和异质,并最终演化为今天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多家并举的繁荣局面。
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状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土壤之中,只有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才能真正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定内涵和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