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绪怀主任医师从医60余年,是著名的外科专家与消化病专家,在医疗、教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书系韦绪怀主任医师学医、从医、传医、科研、医院管理临床笔记的真实纪录,记述了老一代医学专家潜心自学,艰苦创业的心路历程,对临床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韦绪怀 主任医师,历任安阳市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外科主任和多家医院院长,并被国内三家医学杂志聘请为编委,兼任河南省、安阳市外科学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目 录
第一章 学医从医 兼容并蓄
一、 初涉杏林 业有小成 /3
二、 短暂经历 跬步致远 /6
三、 背负责任 首创乡院 /7
四、 调县医院 成就梦想 /10
五、 站新起点 登新高度 /11
六、 千载难逢 苦中历练 /13
七、 攥紧机遇 大步提高 /14
八、 高端深造 再上新高 /16
九、“大一”精诚 感念良多 /23
十、 临床深造 拾遗补缺 /25
十一、 立足专业 着眼创获 /26
第二章 创业管理 悉心传医
一、 突任院长 超越梦想 /37
二、 不辱使命 扩建医院 /39
三、 受任困境 创中医院 /45
四、 后来居上 创建“120” /60
五、 消化专科 创研究所 /61
六、 退而不休 再次创业 /63
七、 帮扶乡院 助县创院 /68
(一) 帮助宋村卫生院重新启动 /68
(二) 协助县直四个医疗单位创建与扩建 /71
八、 夕阳余热 名誉兼职 /72
(一) 帮助安阳一五一医院注册与启动 /72
(二) 帮助内黄县普外科医院注册与启动 /76
九、 从医六旬 传医数百 /77
第三章 临床学术 互相促进
一、 临床拾缀 病例举要 /83
(一) 急危病例 /83
(二) 疑难病例 /92
(三) 肝胆胰脾 /104
(四) 胃十二指肠病例 /110
(五) 肠道病例 /120
(六) 不同类型疝 /128
(七) 难治阑尾炎 /133
(八) 罕见病例 /135
二、 学术研究 不懈追求 /142
(一) 论著选要 /142
A 身心共养寿而康 /142
B 用纤维胃镜测量 104 例成人食管长度的报告 /172
C 影响食管下端括约肌生理功能的一些因素
及其疾病的诊治问题 /175
D 从溃疡病的不同病因谈外科治疗 /180
E 胃、 十二指肠溃疡手术中的一些问题 /184
F 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的进展 /190
G 腹部手术后腹胀原因探讨及其预防 /193
H 回盲部肠套叠 /197
I 术后碱性反流综合征 /200
J 浅谈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202
K 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致结肠梗阻 4 例 /205
L 晚期肝癌综合治疗 22 例报告 /206
M 晚期绞窄性肠梗阻的抢救 /210
N 中西医结合治愈极晚期食管癌 1 例报告 /212
O 从医一生的坚守 /214
P 过春节要保“胃”和平 /215
Q 想长寿记住健康六个“微” /217
R 意念和目标是健康长寿的原动力 /218
S 人文道德 医技之本 /220
T 对医疗质量的思考 /225
U 医患依存 和谐共生 /231
V 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34
W 主动沟通才能赢得患方理解 /235
(二) 业余随笔 /236
A 感悟医学大家黄国俊教授 /236
B 回望曾宪九医理和医技的完美结合 /241
C 因为而寿 /244
D 病房里的感动 /246
E 过年的感受 /247
F 家教和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248
G 孝文化春风拂面来 /249
H 孝要化于心 /251
I 对家风的感受 /252
J 我家的月季花 /254
(三) 学术交流信函选 /255
第四章 且行且思 润物无声
一、 生于乱世 养家从医 /295
二、 辍学不失志 重圆大学梦 /295
三、 环境育人 贵在志恒 /296
四、 挖掘潜能 砥砺前行 /297
五、 重建医院 自己也受益 /297
六、 赴京取经 事业巅峰 /298
七、 回眸从医路 有乐也有苦 /299
八、 欣然回源 人生小结 /299
附 录
一、 媒体报道选编 /303
一个自学成才者的追求 /303
对知识的虔诚追求 /305
生命有限度 事业无穷年 /306
韦氏三昧 /311
奉献者之歌 /317
干事创业的实干家 /319
二、 同事· 亲人· 友人· 链接 /322
为绪怀同志事业有成而作 /322
感悟一代名医韦绪怀老院长 /323
思念挚友绪怀有感而发 /326
三、 为杂志社审稿目录 /327
四、 论著题录 /340
五、 年谱 /345
序
我与韦绪怀主任医师相识相交已 20 余载,记得第一次看到“韦绪怀”这个名字,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那时,我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到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不久,即在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上,看到一篇署名“内黄县人民医院韦绪怀”的文章,文中论点鲜明,论据详尽,颇具功力,不但深感其临床研究来之不易,亦为一个县级医院的大夫能在国家级权威医学杂志发表文章而印象深刻。弹指 20 余载已过,其间,我们常有过往,他历任内黄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和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内黄县中医院院长等职,在临床与学术研究方面皆卓有成就,并相继主编、参编出版了学术专著 30 余部,尤其是他作为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任总主编大型系列丛书的副主编,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我们交往的增多,我曾多次应邀前往帮其领导的医院做了一些工作,彼此间的友情自然历久弥深。其执着的创业精神、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学风、和善的品格,均甚为感人。
日前,我的邮箱里传来了韦绪怀主任医师所著《医海泛槎》书稿,这是他蘸着自己的心血,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其 60 余年孜孜以求,学医、从医、传医,立志、立德、立业的史实。该书较高的学术、临床价值自不待言,作者坚韧不拔的自学之道、宁静致远的目标追求、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弥足珍贵,实为一份厚重的精神财富。他胸怀当一名人民满意的医生,最大限度地解除更多患者痛苦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不渝。朝着这个目标,他医海泛槎,历尽艰辛,一往无前,终于从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的乡村医生,靠自学拼搏取得了超乎人们难以想象的理论积淀,和丰硕的临床、科研业绩,并成为享有盛誉的主任医师。所有这些,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医海泛槎》付梓在即,谨向韦绪怀老院长表示祝贺!相信本书定能给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年轻医学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启示。是为序。

(胡大一教授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
自序
医学是一个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洋。
蓦然回首,我涉入医海至今已是 60 个年头了。
60 年的医海泛槎,沐风栉雨,披荆斩浪,涛头弄潮,个中滋味,难以忘怀。
我出生在豫北一个偏僻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在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的年代里,我在当地间断性地读过八年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外地读了四年学堂,学历低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只身从农村走出来,积跬步逐渐成为县级医院的一名医生。六十年来,凭着自己对医学的一腔执着,在医海顽强泅渡: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医学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全部课程。自从医之始,直至晋升主任医师和先后任多家医院的院长,艰难地走出了一条立身、立业、治学、创业之路。
从医之初,我的愿望并不高。认为学医可以养家糊口,二是医生也算是一个稳定的职业。所以,便以此为出发点,用心坚持,不懈努力,靠自学晋升为高级职称,靠躬身临床磨炼外科技术,靠伏案耕耘提高学术水平,靠强烈的事业心先后当上几家医院的院长。
随着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不断提升,使我逐步筑牢思想根基,人生目标也渐渐由追求温饱到救死扶伤境界的转变,促使我不计艰辛,敦厚笃行,以对患者乃至社会的责任,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体悟患者的生命安危和亲属的重大关切。千方百计使患者摆脱痛苦,重获新生。
精神和志气能发挥个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有没有被开发的机会?在发挥潜能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压力则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只??把自己选择的事业,融入到血液里,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要勤奋付出、矢志不移、持续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从医 60 年来,我始终志存久远、凝心聚力、瞄准目标、坚持思学践行,由文学到医学,由学医到从医,由从医到传医,由临床到学术,由创业到管理,对事业虔诚坚守,靠刻苦自学,使我的事业不断砥砺前行。早年曾在一个地区13 个县市医师资格考试中名列第一,在业内引起了重视。之后,随着临床、学术等方面不断取得一些成绩,河南省颁发了自学成才证书并获奖,同时,破格给我晋升为高级职称,被内黄县委、县政府评为“四有人才”,在县委大院和全县乡镇用宣传车巡回展出。
2000 年,我 63 岁退休之后,继续在医海跋涉,仍然在一线攀登。按照组织的安排,又任另一家医院的院长,70 岁以后又相继任县、市两家医院的名誉院长。年届八旬,仍坚持坐诊和笔耕不辍, 10 次撰写保健科普读物,连续在《健康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等媒体发表,同时,在安阳市、内黄县反复印刷,广泛传播。进入 80 岁后仍不想停步,继续坚持临床第一线,并继续向社会传播健康科普知识。
如果说,20 世纪 80 年代我在临床、学术和专业技术上有些突破,那么,进入 90 年代,在创建医院、管理医院、打造医疗环境、优化学术氛围、发展中医事业和外科事业中,又迈出自己前所未有的一步,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发掘了自我,也算是为我的事业乃至人生增添了些许颜值和一抹亮色。
我不是成功人士,也无意借本书以沽名,更不想以此贴上自学“成功”的标签取悦于读者。我清楚地意识到,由于社会的进步,莘莘学子,比比皆是,自学从医之路更加艰辛;我更清楚地知道,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和机器人的问世,我那个时代的手术方式也已渐行渐远。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用文字把曾经的自学从医之路记录下来,在回顾、整理从医经历的同时与读者交流,赴一次心灵约会,幻化成一种神交,实现双向移情,也借以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因为只有阅历,才有灵魂:一本书的厚度,可以提示一个作者的刻度,也可以折射一个时代的梯度。
有鉴于此,我受同事和亲友们的启发与鼓励,笔耕旧事,敲打键盘,将60 余年之临床笔记实事求是地汇集整理,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并与之共勉。惜我笔力不济,误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聊博一哂,不吝指正。
本书承蒙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赐序,河南人民出版社陈智英副总编审阅斧正,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韦绪怀
于 2017 年国庆节前夕
第二章
创业管理 悉心传医
一、突任院长 超越梦想
世间的事情有时很奇妙, 人生中竟然得到了意??的惊喜。 1970 年因公出差致腰椎骨折, 经上级医院治疗后, 领导让我回农村老家卧平板床休息, 并让骨科医生去我家, 采取传统接骨治疗。
两个月之后, 基本能下床活动时, 一辆吉普车经过狭窄而深长的胡同突然停在我家的门前。 当邻居和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们引领汽车司机到我家时, 我一看是县委的赵师傅, 就一边嘱咐家人倒水递茶, 一边以惊讶的口气问赵师傅:“你这么稀罕, 怎么跑到我家来了?” 他说:“今天领导派我来接你, 听说让你回去当县医院的院长, 你会不知道吗?”
“让我当院长? 我不但没想过, 连梦都没有做过, 我在家休息两个月了, 任何预感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呀?” 赵师傅接着开玩笑地说:“我还能假传圣旨呀, 不管怎么说这是事实, 一小时后到县委组织部就知道了。” 本来平静的生活一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在思绪万千中, 我乘着赵师傅的四门吉普车到县委组织部去报到。
到了县委, 领导对我说: 这次县医院配班子是经过县委充分酝酿认真讨论的, 新配领导班子的红头文件已下发县直各单位和全县各公社。不由我分说, 他接着叮咛我任职后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就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我成了内黄县人民医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了。
也许, 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 因为眼下想当一个什么长, 是要例行推荐、 考核、 选举、 研究、 公示等程序才能实现。
这本来是一件求之不得与庆幸的事, 我为什么却感到是一种压力呢?首先我只渴求在医学上有所成就, 从不想在仕途上做文章, 加之县医院历届院长中, 有的曾任过法院院长, 有的曾任过检察院的检察长, 有的是老军医、 老干部, 也有河南医学院、 安阳地区医院等上级调来的新秀,而自己却凭啥没啥。 然而, 面对现实已无任何回旋余地, 只能进不能退。就这样在充满心理压力下, 我当上了内黄县人民医院主抓业务的副院长。虽然从主观上对仕途没有什么追求, 但我特别感激县委领导对我的信赖与器重。
不干则已, 既干就必须干好, 坚决不辱使命, 不负厚望, 这是我当时的决心。“启迪心智、 加强学习、 培养情操、 提高能力, 真抓实干, 履职尽责, 当一名合格的主管业务副院长。”这是我自警、 自励和努力的方向。
医院的院长是一位 60 多岁的老干部, 质朴无华, 非常谦和; 另一位副院长热情直率, 和蔼可亲。 院长在一次碰头会上说:“你们两个都30多岁,又非常能干, 今后我们的医院肯定会有新的起色。 我年老多病, 每天靠吃安眠药生活, 每晚 10 点之前必须休息。 而且常年被抽出去配合县里搞中心工作。 说实在话, 我一直等着退休, 医院的工作只是应付着往前走,至于医院的发展等重大问题我实在力不从心, 所以就根本没有考虑过。 医院今后该怎么办, 你们两个商量着办吧, 你们的能力、 人品和阅历我都了解, 我很放心, 放心放手干吧, 我支持, 有什么事我担着。” 我们两个一听班长如此敢于大胆放手, 且具有高风亮节的长者风范, 都非常感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维护团结, 保持一致,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豁出去大干一场, 努力把医院的各项工作搞上去, 决心改变医院旧面貌,把医院翻个过儿。
第三章
临床学术 互相促进
我在 60 余年的临床实践中, 诊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 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病例也枚不胜举, 因年长日久, 从几家医院查病例, 实属不易,只能根据个人的临床笔记等资料, 挂一漏万地摘录一些典型病例作为对专业点睛式回顾。 虽然不能把从死亡边沿挽回的生命全部移迁纸上, 然而,通过这些典型病例, 却反映了本人从事外科生涯的足迹, 同时, 也可管窥和推断本人对事业的态度。
一、临床拾缀 病例举要
(一)急危病例
所谓急危病例, 是指既急性发作又比较重危, 甚至濒临死亡的病例,此刻, 时间就是生命, 需要一个白衣战士敏捷、 果断、 准确、 无误地去应对。 与死神拔河需要的是水平、 是担当、 是毅力、 是救死扶伤的精神。本人从医六旬, 所抢救的急危病例不计其数, 现将临床笔记和记忆中的一部分资料摘录如下。
病例 1.穆某,男, 时年18岁, 系内黄县穆六村农民。 因急性腹痛、 腹胀、恶心、 呕吐伴不大便、 不排气三天为主诉, 于 1959 年 5 月 23 日, 以持续性腹痛、 腹胀、 恶心、 呕吐、 不大便、 不排气三天急诊入院, 当时, 患者呈失水貌和休克状态, 诊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立即在乙醚开放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小肠中段有约一米长之肠管呈极度扩张, 肠壁菲薄, 浆膜层有多处撕裂伤, 肠内蛔虫团清晰可见, 从梗阻肠段中间切口,取出蛔虫半盆子( 搪瓷洗脸盆), 约 3 公斤重。 然后, 清理手术野, 全层缝合加浆肌层内翻缝合肠切口。 手术后经充分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康复顺利, 痊愈出院。
按 这是我从医60年, 在所做无数肠梗阻病例中, 仅此一例如此严重,又令人惊讶的蛔虫性肠梗阻。 既是危重病例, 又是罕见病例。 也算是我从事外科专业之初, 既抢救了一例急危病人, 也算是做了第一例“大手术”!虽然不是什么屠龙之术, 充其量是一个杀鸡本领, 可在当时真的是一鸣惊人了 !
病例 2. 韩某, 男, 时年 29 岁, 内黄县高堤乡草坡村农民。 高热、 寒颤、大汗淋漓、 意识模糊、 全身多处肿痛伴广泛性皮下淤血 10 天, 于 1963 年3 月 15 日入内黄县人民医院。 体温 42℃, 心率快, 呼吸短促, 大汗淋漓,病人意识模糊, 呈痛苦危重病容。 鼻前庭及上唇肿胀有明显化脓性感染灶, 在腰部和四肢有多处隆起性肿痛, 同时可见广泛性皮下淤血, 白细胞在 20000 以上。 诊断: ①全身化脓性感染; ②脓毒败血症( 因当时不能做细菌培养); 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④感染性休克。 采取持续物理降温, 静脉输入激素加广谱抗生素, 扩容、 纠正酸血症、 改善微循环,同时切开三处深部脓肿, 引出大量脓液。 但经上述综合治疗并不见好转,体温持续居高不下, 一周后经右肋棘角穿刺, 提示尚有肾周围脓肿, 遂予以深部切开引流术, 体温则迅速下降, 病情转危为安, 治愈出院。
按 当时虽然没有 B超, 又不能做血液培养, 但只要仔细的物理检查、耐心的临床观察, 及时恰当的处理, 同样能抢救生命。 如本例体温持续居高不下, 经全身仔细检查, 发现右侧肋棘角有压痛, 经深部穿刺, 明确诊断,迅速治愈。
病例 3. 韦某, 男, 时年 50 岁, 系内黄县高堤乡草坡村农民。
既往有上腹痛、 反酸、 呕吐伴有柏油样大便史, 曾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狭窄。 于 1967 年 5 月, 突然排出大量柏油便、 果酱便乃至纯血便, 诊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 当时, 患者体质消瘦, 急性痛苦病容, 贫血貌, 意识模糊, 血压 80mmHg 一下。 血红蛋白 5 克。 经补液、输血等术前准备, 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术中证实术前诊断无误。 切除近端胃 2/3, 经结肠前胃空肠端侧全口吻合术, 术后康复顺利, 痊愈出院。
按 本例系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病例, 到县医院听说我正在下乡,又多跑几十里路, 到乡镇卫生院找到我, 在血源缺乏、 条件又差, 以及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 做抢救性的大手术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