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城市社会与流动人口——以唐朝为中心的考察

  • 作       者:宁 欣
  • ISBN:ISBN 978-7-215-12034-1
  • 出版时间:
  • 版       次:
  • 页       数:0
  • 装       帧:
  • 开       本:0
  •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定 价:

¥48.00

试听

试看

试读

收藏


分享到:

已有0人收藏过本图书 已被浏览1053

同类图书 |

The same kind of books

  • 公务员成长启示录(续)

    作者:包鸣彦

    定价:¥ 56.00

    详情 收藏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英国文学简史(新增订本)

    作者:刘炳善 著

    定价:¥ 34.00

    详情 收藏
  • 剑桥日记

    作者:薛玉凤

    定价:¥ 42.00

    详情 收藏
  • 昂贵的教育

    作者:尼克?麦克

    定价:¥ 20.00

    详情 收藏
  • 驻村日记

    作者:吴树兰

    定价:¥ 58.00

    详情 收藏
  • 英国文学简史(新增订本)

    作者:刘炳善

    定价:¥ 34.00

    详情 收藏
  • 医海泛槎

    作者:韦绪怀

    定价:¥ 45.80

    详情 收藏
  • 堂前明月

    作者:王月堂

    定价:¥ 46.00

    详情 收藏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作者:赵然

    定价:¥ 36.00

    详情 收藏
  • 基于实物期权的壳资源定价研究

    作者:景泽京

    定价:¥ 28.00

    详情 收藏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章节目录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在中国曾发生了一场“中世纪的城市革命”,即城市形态的转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人口的城市化。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原因之一是中国城市的人口主要是由流动人口构成的,即人口的流动性远远大于稳定性。因此,正确地估计长安城的流动人口数量、构成,探讨流动人口变化的原因与各方面发生的关系及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长安人口总数的推算,有助于我们探讨长安城的总体面貌,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唐宋时期大都市的界定及演变轨迹。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是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载体,城市中的人是城市运动的主体。离开了对人的探讨,就无法正确把握城市这一实体的总和。而外来和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宁欣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史。


引言


一、如何理解城市人口数量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导致城市人口变化的基本因素
(二)北方城市人口及其变化
(三)南方城市人口及其变化 
(四)海港城市人口及其变化
(五)粮食成为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

二、流动的都市——唐长安流动人口的构成

(一)对唐长安人口的不同估测 
(二)唐长安流动人口的来源及构成

三、举选人——理解都城流动人口的窗口

(一)各类举子及相关人员
(二)举选人与长安


四、“浮寄流寓不可胜计”的京城社会

(一)“变征役为雇召之目”促进劳动力大军向京城的集中
(二)蓬勃发展的京城(皇家、官府)建筑业
(三)建筑业所需劳动力来源
(四)私人建筑业市场的方兴未艾

五、《北里志》与《东京梦华录》的启示 

(一)长安城与诸妓
(二)《北里志》中的平康坊
(三)平康坊与崇仁坊
(四)《东京梦华录》与帝京的商业服务业

六、禁军本地化与外来、流动人口

(一)唐后期禁军的主要来源
(二)外来、流动人口本地化与禁军

七、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

(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二)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
(三)城市户籍管理及税收的相应调整

八、城市与城墙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