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惟有黄河最深情 ——读长篇小说《风吹稻花》

来自: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2/08/17] 已访问:938

惟有黄河最深情

——读长篇小说《风吹稻花》

█杨克功

“黄河号子响彻天哟/哎嗨哟/喊裂那太行山上石/哎嗨哟/喊得黄河波浪翻/哎嗨哟/喊得热血涌胸膛/哎嗨哟/喊出黄河好儿男/哎嗨哟/”

图片


陈红旭长篇小说《风吹稻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22年3月),一开篇,一曲黄河号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奔腾千里、咆哮万古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岸边。在他的笔下,十二支黄河号子,十二个章回布局,讲述了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3个新时代黄河儿女退役返乡创业中所经历的选择与坚守、痛苦与挣扎、爱情与事业……作品带我们深嗅黄河滩涂乡土气息、感触黄河儿女质朴性格、抚摸黄河故土厚重文化、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也展示了新时代退役军人对故土、对黄河、对事业、对人生的深厚感情、实践思考和认识升华。

《风吹稻花》这段故事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附近的河南原阳,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自古就是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文化厚重的地方。素有“宰相之乡”、“贡米之乡”的美誉。大米之于北方黄河流域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原阳大米之所以有名,在于其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用米;至宋代,包拯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唐朝时,武则天为了确保这一方大米的安全还特意将这方土地封为宰相娄师德的采邑地;解放后,原阳大米还一度成为人民大会堂专用大米,引得民间有“黄河万里长,好米出原阳”的说法。然而到了本世纪初期,随着“打工潮”的出现,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高于地里刨食,这一段风头无二的原阳大米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最终也被村民们所放弃。故事中的原阳米贡村,老年人苦熬留守土地、青年人外出打工赚钱,变得破败凋敝、萧条落后。


图片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退役兵长河、平川和端阳出现了。一面是他们憧憬着到省会郑州创业致富,一面是县领导对他们伸出的橄榄枝——希望他们能够回村作为带头人,带领乡亲重振“中国第一米”的雄风,把古老落后的米贡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3个伙伴最终选择了各自的道路:长河、平川留到了村里,作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开始了艰苦的跋涉,端阳则义无反顾地一头闯进了都市霓虹之中。长河、平川所遇到的困难与艰辛远超比他们的想象,但两个人凭着“组织给我一个平台,我还组织一个精彩”的军人朴素情怀,愣是带领乡亲们克服了信任关、经费关、种植观、销售关,以年轻人独有的创新精神,把网络销售、抖音带货、乡村旅游等带到了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获得了成功,使本已销声匿迹的原阳大米再次绽放光彩,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而对于端阳,创业的道路一样不是坦途,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之后,面对生活当中的诱惑,他遗忘了军旅的教诲,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沉溺于虚幻的纸醉金迷,也失去了自己的爱恋、自己的纯真。所幸一切只是恍然一梦,最终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他幡然醒悟回归到一名黄河儿女的质朴、一名退役军人的执着,重新开启自己对人生、对爱情的追逐,在战友和乡亲们的大度接纳下,找到了新的人生定位、事业平台和幸福归宿。


图片


黄河人最懂黄河人。《风吹稻花》故事线索简洁、节奏明快,一条黄河,三位老兵,四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创业故事。层层故事围绕主人翁初入社会对生活、对事业、对爱情的探索、实践、感想,故事本身甚至显得有些平淡,但不得不说,陈红旭讲故事的水平很是高明,把这些讲得风趣幽默、耐人寻味。陈红旭也是被黄河母亲所哺养的原阳人,正因为他对黄河风土人情烂熟于心,才让他笔下这些故事犹如滴墨入水,在自然的润染中来得极其自然,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在他的文字里处处可见中原乡音俚语,任你阅读的时候,仿佛就能感受到浓重的乡土气息,甚至能看到一张张憨厚的河南老乡的脸在晃动。这些与陈红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长期积累积淀不无关系,如今他创设的一种新的文艺表现形式——喷空,这个带着浓郁中原文化、乡土风情的名字与其文艺形式一样,根扎于中原大地,将浓重的河南风俗、河南文化、河南故事,以幽默的语言形式展现给观众,在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给他积淀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图片


退役人更懂退役兵。陈红旭本人是退役军人,有着24载兵龄的他,接触过数以千计的兵,这些兵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符号。在他笔下寥寥数笔,3个退役兵的性格就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长河性格沉稳、大哥风范;平川平和温顺、沉声静气;端阳自命不凡、争强好胜……这些也都成为故事主人公命运走向、事业开启的潜在符号。但在他们的截然不同中,却又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军人骨子里的执着,对命运安排的不服,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方式的抗争。他们相信成功靠的不是条件,靠的是信念。很多人对退役军人的印象都直接符号化地延伸现役军人的形象,在高大上的背后扼杀不少真实人物的立体、多彩和丰满。陈红旭笔下的退役兵,则显得更食人间烟火,他们其实和平常人一样,面对选择一样会有犹豫,面对困难一样会有退缩,面对爱情一样会有木讷……但正是这些性格的弱点,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真实、性格的真实、故事的真实,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对亲人的深情、对土地的深情、对黄河的深情。


图片


在讲述3位退役兵创业的同时,《风吹稻花》也从不同角度给我们真实地展示了黄河岸边乡野的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老一代憨厚质朴之下,那些小小的矫情、小气甚至是狡黠,在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父辈们的影子,他们淳朴到无意掩饰,他们真实到无所顾忌,但正因为真实才富含更多真情。我想这也是小说成功实现与读者共情的高明所在。黄河不仅是大地版图上的一种地质的存在,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的标杆。作为厚重的黄河文化所在的原阳故事,本有着更多对黄河文化的期待,但遗憾的是小说却对黄河文化着墨不多、不深,即便是有为数不多的孝文化等故事的陈述,也让人略感潦草,少了应有的分量,我想这也算是小说留给我们的一丝遗憾吧。

大河涛涛向东,稻花生生不息。黄河万古,一世经心;一册黄河,万卷如诗。

 

图片


 

陈红旭长篇小说《陈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