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文化丨年轻人如何当众讲好一个故事?
来自: 河南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2/08/22] 已访问:914
莫言说:“我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会讲故事。”故事对我们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们对好故事也有着本能的渴望。好的故事能让人悲伤,也能让人愉悦,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能让人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产生情感的共鸣,灵魂的碰撞。
讲好故事的基本要素
1.盯“事”,一波三折
故事,就是以“事”为经。故事的六要素随之粉墨登场,何时的设定,可以是具体年月日的历史时间,也可以是早中晚的自然时间。何地的铺垫,是一种环境描写,可以是历史的背景,也可以是碎片化的呈现。何人的登场,可以是单枪匹马,也可以是集体出现。随后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线索进行叙述,但在叙述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情感驱动,不是干瘪的发展,故事要有千难万险,有重重磨难,往往在最后时刻有转折,转折即结局,结局即高潮。莫言回忆多年前爷爷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是这样说的: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这个“事”可谓非常精彩,莫言先渲染天气之恶劣,继而用大家的猜测推动情节发展,最后在众人将其中一位“扔出庙门”之时,猛然引出让人意料之外的结局。这样的“事”,有情节、有情感、有冲突,读罢令人唏嘘不已,使人醍醐灌顶。
2.抓“人”,烘云托月
故事的核心是“人”,所以好故事的打造,要紧紧围绕人,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人物细腻的情感诉求,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性格决定命运”,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情节的走向,也影响了结局的方式,所以好故事要集中笔墨于人心与人性,人物活了,一切都水到渠成。比如莫言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就讲过一件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开始,“我”正在享受饺子时,遇上了乞讨的老人,这是第一个巧合;给他半碗红薯干也算是客气,不料老人竟“愤愤不平”,这是第二个巧合。故事写到此处,仍然没有让母亲登场,就在作者非常气愤的时候,母亲用动作浇灭了“我”的怒火、平息了“乞丐”的怨言。就用这种简单、干净的动作写出了母亲的善良人格和巨大魅力。故事的结尾收束直接,没有渲染,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织网”,扑朔迷离
好的故事一定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根据故事框架、人物关系精心“编织”一张有悬念、有冲突、有矛盾的“网”。一方面,设置层层悬念。“文人看山喜不平”,刚开始如果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读者就没有阅读兴趣了,所以要善用倒叙、创造疑问、制造误会、妙用巧合等方法抓住读者好奇、牵挂、关切和期待的因素,从而吸引读者解疑问、大闯关。另一方面,要制造故事的冲突和矛盾。其实主要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等几个方面的冲突矛盾,让故事中人物学会“打架”,因为冲突,故事才有情绪张力,也才能影响读者的情绪。在织就故事冲突网的时候,要重点描述人物内心在面对矛盾时的心理与选择,或痛苦绝望,或纠结无助,最后达到情感共鸣。
4.挖“意”,发人深思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而故事中蕴含丰富的哲理“触点”、幽默“笑点”、情感“泪点”等。“小故事”蕴含“大道理”,通过讲故事,你不仅能够巧妙地传递出你的思想,还能调动读者的理解,从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他人、影响他人、教化他人。任何一个故事一定要饱含深意,大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等,小到善良、公平、和谐等,这些“核心价值”要被融入故事的肌理中,从而起到“文以载道”的作用。
讲好故事的方法技巧
1.要抓好细节
故事中的小细节和小感动,能给受众带来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感。有时候一粒沙也可以看世界,小细节常常起到大作用。一个好故事能不能撼动受众的心灵,细节和感动点的铺设很关键。通过涟漪式的细节堆积和情感推动,一步一步深化作品主题,就能一点一点抓住受众的心理。
《国强则少年强》里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当飞机下降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行程是非常安全的,没有任何的气流颠簸,换言之,它是一次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我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际航班还是国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2.要有“画面感”
好的故事,一定会给人一种“视频播放”的感觉。我们一边听别人说话,一边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那要怎么讲,才能够让故事变得有“画面感”呢?这就要多用一些具体化的描述,增强大家的观感。俞敏洪在《摆脱恐惧》演讲中说道:
当我从北大辞职出来以后,作为一个北大的快要成为教授的老师,马上换成专门到北大里面去贴小广告的人,我刚开始内心充满了恐惧,我想这可都是我的学生啊,果不其然学生就过来了。哎,俞老师,你在这贴广告啊。我说,是,我从北大出去自己办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学生说,俞老师别着急,我来帮你贴。我突然发现,原来学生并没有用一种贬低的眼神在看我。学生说,俞老师我来帮你贴,而且说,我不光帮你贴,我还在这看着,不让别人给它盖上。逐渐我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述,通过具体的对话,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
3.要运用表演
好故事,要三分讲,七分演。首先,学会用好你的声音。通过语调语速的起伏变化可以更好地传递情绪,声音高昂可以更多地传递你的能量;声音低沉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沉默,它可以用来制造悬念,烘托气氛,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例:他偷偷地把门推开一个缝,看到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而闪烁的烛光下,两个男人正在交头接耳,时不时流露出凶狠的目光。
很明显,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不能铿锵有力,声如洪钟,要娓娓道来,这样才能讲出文字中透露着危险的气息。
其次,让情绪自然流露。讲故事不是需要你夸大或者过分地表演,而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所以,你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用一种“沉浸式的讲述方式”,自己的情感跟故事的内容联结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和丰富的语调去润色内容。透过你的声音、语调、神情和肢体动作等,将故事的内容,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摘自《当众讲话能力修炼》)

《当众讲话能力修炼》主编 化长河 陈露 河南人民出版社
图书简介:当众讲话是一门艺术,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交际能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化长河、陈露结合其主讲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实际、教学成果,针对当代社会年轻人“不想讲”“不会讲”“不敢讲”等问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当众讲话能力修炼方案,还对“动员讲话”“祝酒致辞”“当众辩论”“现场报道”“获奖感言”“竞聘讲话”“送别致辞”“场馆讲解”8 个场景的讲话特点、技巧及精选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分析,帮助读者由理论到实操,进而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