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书写“旗手”品格 彰显红旗渠精神——简评《杨贵传》

来自:顶端新闻 发布时间:[2022/08/22] 已访问:987

红旗渠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指称的不仅是一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水渠,更是一种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所开创人间奇迹的生动写照,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充分体现,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生动诠释,曾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必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各方面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文艺界推出了多种作品,电影、电视剧、戏剧、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各种文艺形式都有反映红旗渠的作品出现,让人感觉有关红旗渠的一切,能写的似乎都写了,再想通过这个题材出彩出新,几乎没有可能。但杨丽娟、张欣萍充分发挥了敢想敢干的红旗渠精神,用4年的时间探察走访,把杨贵这位红旗渠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作为表现重点,深入挖掘红旗渠建设的缘由、过程及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内在原因、历史和实践逻辑,创作出版了《杨贵传》(杨丽娟、张欣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第1版),完成了对红旗渠建设及其精神形成过程的深入开掘,加深了大家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对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贵传》全面描写了杨贵丰富多彩的一生。红旗渠建设和杨贵领导的林县县委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杨贵是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被称为建设红旗渠的“旗手”,没有杨贵及其领导下的林县县委,也许就不会有红旗渠这个让世人惊叹的“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精神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但对于杨贵,一般人知之不多,以前对红旗渠建设的宣传也很少突出杨贵个人,大家也不清楚其中存在的历史曲折。《杨贵传》从杨贵苦难的童年写起,描写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经历,写其主政林县发誓改变林县面貌造福百姓的努力,揭示其情系人民、勇于担当精神形成的前提和原因。《杨贵传》以巨大的篇幅写了杨贵领干红旗渠,从决策、发动群众到克服艰难险阻修成红旗渠的经历,揭示了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杨贵传》写了杨贵在特殊历史时期经历的磨难和离开林县后的工作经历,写了他平反后继续宣传、践行红旗渠精神老骥伏枥的壮志情怀,揭示其始终一心向党的精神操守。《杨贵传》通过对杨贵一生的全面书写和深入挖掘,让读者由此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杨贵传》重点表现杨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凸显红旗渠精神的立足点。杨贵少年时即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一线成长,坚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26岁时,他即到林县工作,从此心始终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连在一起。林县历史上长期缺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困难。杨贵到林县工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决心改变林县面貌。1957年,杨贵主持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他明确要求林县全体干部:“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杨贵通过深入调研,认识到要改变山区面貌、改善人民生活,首先要解决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于是决定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修建红旗渠。

《杨贵传》突出表现杨贵“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凝聚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林县缺水问题由来已久,历史上,无数先辈做过各种努力,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杨贵主政林县后,带领全县人民修建水利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1959年的大旱,使杨贵和林县人民意识到,林县用水“光靠在林县解决问题是不可能了”。境内没水,就到境外。思路转变后,“引漳入林”的方案开始在杨贵脑海中萦绕。最终,杨贵向大胆向国务院、周总理报告,征求有关方面同意,形成了“引漳入林”方案。敢于担当,还需要善于作为,而善于作为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红旗渠修建时,全国浮夸风、瞎指挥、高征购盛行,随后又值全国三年困难,杨贵和林县县委坚持从实际出发,红旗渠工程既没有全部停工,也没有硬干蛮干,而是实事求是,正视困难,让多数群众回去抓生产,留下数百名技术好战斗力强的民工坚持施工,凿通了“青年洞”等关键节点,为总干渠的建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杨贵传》着力表现杨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彰显红旗渠精神的特质。太行山人民敢于直面困难勇敢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苦难的童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使杨贵养成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和作风。红旗渠修建时,全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国家对工程建设的资助极其有限。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只有14.94%,共1025万多元。在杨贵领导下,林县人民没被困难吓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精打细算,充分发挥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最终创造了人间奇迹。

《杨贵传》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历程,塑造了一个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干部形象。杨贵15岁入党,从那时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不论处于顺境逆境,他始终对党忠诚,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人民。作品大量引用了杨贵的日记、信件、谈话纪录等,真实记录了他的内心世界。这些最为真实的材料,让我们清楚看到了杨贵对党忠诚的心、对人民深挚的爱。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实践,有力证明了干事创业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的道理。杨贵不仅是红旗渠建设的谋划者、推动者,更是坚定实践者,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深感召了群众,激励了林县人民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特殊时期,杨贵遭受过批斗,工作后期,杨贵经历过误解,但他对党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用自己一生的奋斗,把丰碑树在了人民的心里。

历史进入新时代,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红旗渠精神依然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这是《杨贵传》通过对杨贵优秀党员形象的塑造和品格的提示,对红旗渠精神进行的深入挖掘和诠释,也是作品深刻的意义所在。

作家简介

何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